之前帶小維哥去逛書店陪養文學氣息,無意間看到FOR小寶寶設計,會發出各種音響的迷你沙包組
對現在非常愛玩「你丟我撿,累死老母」遊戲的迷你寶再適合不過了
((老母差點就要回家款淘汰的破衣服來DIY當裁縫女手作了…))
其實不要小看孩子扔東西這個小動作,更不要他指責行為不當~而沒收限制!
4M前寶寶因外來聲音的剌激及親子互動會有簡單的反射肢體動作
但4M後的寶寶注意力會開始轉移到周遭,開始探索這個小世界
透過小手「抓」「握」「扔」的動作~觀察物體的墜落方式
從不同材質的物體落地所發出不同的聲響而產生心理期待~
透過迷你小博士不斷的求知實驗~來認識週圍的環境和事物
很多家長看到小孩扔東西這行為,大部份反應都會立即阻止~接著沒收
你要扔~那就撿給你扔吧~陪伴作實驗滿足孩子求知慾吧!
對開始愛亂吃~愛亂扔~愛探索…的小小探險家迷你寶
之前在嬰兒與母親看到「Lilliputiens力力布丁」各式繽紛啟蒙布玩抽獎活動
正當很沮喪落榜的同時,上帝又開啟了我另一扇門,接到了體驗邀稿~真歡喜
「力力布丁」是結合教育、樂趣與美學
透過孩子與產品間的互動啟發五感開發和感覺統合創意啟蒙布玩品牌
產品包含可愛童趣的各式啟蒙玩具、媽咪寶貝用品和生活雜貨…
在啟蒙玩具類別從音樂鈴、手偶安撫巾、手偶、布書…產品非常多元讓人尖叫聲連連
目前在台北新光三越A4有品牌櫃位唷!
這次收到的產品是多功能吊飾組「H2O多功能圈圈吊飾」來得正是時候丫~丫~丫~~
(ㄜ~好吧!不得不說…我其實也有被它的訂價嚇到><”)
面對口慾期~手裡把玩隨手就往嘴裡塞~大人唯一能把關的就是安全與衛生
這一組~讓我覺得非常厲害的是
除了有各種繽紛童趣的水世界動物,還結合了寶寶固齒器捏!!
記得給寶寶的親膚產品第一次使用一定要下水清洗過再給比較衛生哦!
馬上來接見迷你寶的新朋友們吧~
【愛跳芭蕾的企鵝先生】
比起其他動物造型繽紛花俏的色彩,企鵝完全就是萬點紅中一點綠,第一眼就直覺是位男孩兒
身體毛絨絨的觸感非常適合用來搔癢,肚子還會發出啾啾啾的聲音
以迷你寶小手的力道,還不太懂得要去捏肚
而且遺憾的是,企鵝先生的頭常常被迷你寶拿來當磨牙棒在嗑…vv”
【花花抖抖蛙】
剛收到時,這位大嘴蛙被我拿在手中把玩很久~(((宅媽每天窩在家腦袋都變笨了
怎麼捏怎麼鎚都沒發出聲丫?到底除了外衣拼布花枝招展外~它的梗在哪兒?
結果上官網一看,才知道…機關原來就在它的舌頭!哈
原來它是會震動的捏~只要輕輕把它的舌頭往外拉…唷呼~~
真的是好有巧思的設計!!記得第一次迷你寶體驗抖抖震動~完全被嚇傻!
然後媽媽和小維哥自己一直拼命拉~玩得很開薰^^
【微笑章魚妹】
章魚妹應該是迷你寶最愛第二名
論造型也沒有其他動物朋友來得招搖,後來我發現迷你寶主要是被ㄘㄘㄘ的響紙聲所吸引
兩眼珠瞪好大一臉吃驚樣!非常引好奇心~一直反覆手捏不停!
【美味蟹堡寶】
這款的特色在於身體兩面不同材質的設計
前面有止滑豆的凸面設計~背後則是絨布,完全不同的觸感可以剌激觸覺和視覺
零零零~~搖鈴聲是從小聽到大最熟悉的聲音
而橘色那一圈就是固齒器來著,可以滿足孩子口慾期的咬咬難耐,打打牙祭
小維哥很妙,一直抓著蟹腳猛往迷你寶的耳朵:「夾~夾~夾」
【小魚兒】
以小魚兒造型,背面可是一面軟安全鏡~
雖然無法完全清楚辦識,只能看到鏡裡臉變型的自己,但卻也引發好奇心猛盯著看
尾巴的地方也會有ㄘㄘㄘ的響紙聲哦!
「力力布丁」家的產品非常多元,款款鮮明活潑的色調,各式童趣布偶讓媽媽自己都淪陷了
除了剌激寶寶感官、觸覺功能還能激發迷你寶求知的慾望
到底為什麼會有ㄘㄘㄘ、鈴鈴鈴的聲音?!聲音到底從哪裡來?!
海底動物化身啟蒙布玩,小手拉一拉、搓一搓、捏一捏~驚喜變變變!!
除此之外,迷你寶連標籤也不放過,一整個是物盡其用~
最近真的很愛玩標籤…吃標籤這樣
但在天氣熱一身丫雜樣的時候,也是會整串殺起來〞歐北蛋〞@@"
帶孩子出門一定要準備孩子平日愛的小玩具~
這款吊飾除了隨手把玩,還附有魔鬼氈的吊環設計
無論是嬰兒床…就算是外出,也方便吊掛在手推車上唷~
想扔也扔不掉啦!!哈哈哈~~
顧兩個孩子忙忙碌碌果然時間過得比較快,轉眼間9個月過去了~小腳丫長大了
翹著小屁股往前緩步爬行~但也很常用想偷懶賴皮的方式哭著討抱!
看著家人出門也會拼了命的爭扎想跟…一帶出門就樂得吚吚丫丫輕哼著歌
孩子是生活中的最可愛的伴侶,父母從遊戲中陪伴學習…
悄悄開發小腦袋瓜裡的無限可能,越玩越聰明哦!
有興趣的馬麻們,可以官網逛逛哦~~荷包要看緊吶><"
【嬰兒與母親】 http://www.mababy.com
【Lilliputiens力力布丁】官網 http://www.lilliputiens.com.tw/
【Lilliputiens力力布丁創意啟蒙家】 https://www.facebook.com/lilliputiens
原文連結:http://yujuan162.pixnet.net/blog/post/179636694/